南充市创新实践“四有”模式 推动资产管理提质增效
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南充市聚焦资产管理中权属不清、管护缺位、效益不稳等问题,创新实践“四有”模式,系统构建资产全链条规范管理体系,实现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内生动力。
“溯源清底”厘清资金使用链,确保台账管理有据可查
秉承“体系可追溯,确权有方法,责任强落实”的理念,从资产台账建立伊始,打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。
——坚持全程溯源。逐步建立扶贫和帮扶资金“来源—项目—资产”可追溯体系,通过“三比对一核查”(比对资金文件、系统数据、项目台账,实地核查资产现状),实现资产规模、类型、分布、权属“四清”。
——坚持精准确权。推行“2+N”联合确权机制,由农业农村、财政两个部门牵头,联合N个行业主管部门,分类界定到户、集体和国有资产权属。推行“双向追踪法”,即通过“资金使用→项目完工→资产生成”核实,采取“资产移交→项目实施→资金来源”确权,化解争议资产权属问题。
——坚持动态管理。建立“县统筹、乡监管、村维护”三级责任体系,分级分类台账管理系统,实现数据真实率和及时更新率100%,有效杜绝重复登记与资产流失风险。
“立体管护”建立资产运营链,确保分类监测有章可循
坚持“产责明晰,分类运管,风险监测”的管护策略,从确权定责起步抓好项目后续管护,确保帮扶资产长效运行。
——产责明晰。组织各县(市、区)涉农部门建立工作专班,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,形成“农业部门牵头+多部门协同+市县乡联动”的管护体系。
——分类运管。经营性资产重运营、公益性资产重管护,县级部门分类制定管理办法,指导乡镇、村因地制宜细化管理制度,确保管护运营落地落实。
——风险监测。按照帮扶产业“四个一批”工作思路,对停产闲置、生产经营困难的资产动态监测、及时预警,确保提前防范和化解管护风险。截至目前,南充市累计巩固经营性资产3738个,升级2787个,盘活611个,调整1261个。
“多元增效”完善资产收益链,确保产业增效有利可享
立足“分类施策、靶向发力、利益共享”的增效路径,构建三级联动收益体系。
——聚焦公益资产保民生。优化公益岗位结构,优先聘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参与资产管护,带动2万余人就业,实现设施管护与就业帮扶双赢。
——聚焦经营资产强带动。推广“资产入股+保底分红”等模式,及时兑现土地租金、务工薪金和分红股金,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注入“活水”,激活资产生命力。阆中市五龙村开展扶贫资产收益带动示范试点,收益率连续三年保持在5%以上,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3000元。
——聚焦集体经济促增值。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,有效延伸产业链。创新推广“以产养岗”模式,在资产项目收益中提取30%,用于公益设施维护,保障了资产长效运营。
“闭环监管”构筑资产监管链,确保资产防控有矩可依
监管失位,前功尽弃。南充市构筑“全周期跟踪、全链条把控、全方位公示”的监管闭环。
——动态更新机制。坚持项目“完工一个、验收一个、确权一个、登记一个、移交一个”,实行资产全周期跟踪,确保资金、项目、资产台账同步更新。
——规范处置流程。针对自然灾害、意外事故、建设拆除、生产经营、使用年限到期、其他法定情形等6类情形,按照村级申请—乡镇审核—部门审批—县级公示“四级审批”机制,有序处置闲置资产。
——坚持公开透明。实行“线上+线下”双公示(村务公开栏+政务融媒体、网络等平台)接受监督,确保资产在“阳光下”运行。
扶贫和帮扶资产是乡村振兴的“家底子”,南充市通过“四有”模式实现资产产权明晰、效益稳定、监管严格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!(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监测帮扶科供稿)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